世界的沟通离不开书籍,最早的文明也是通过书籍来传递的,我们应当感激那些老翻译们,他们用他们精湛的翻译水平来传递着人类的文明,他们诠释着如何做到精准翻译,诠释着翻译的态度。
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和文明共享,图书翻译一直是19世纪以来中国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不仅前辈翻译名家傅雷、朱生豪、叶君健、草婴等人,穷其一生钟情翻译,为我们带来了巴尔扎克、莎士比亚、安徒生、托尔斯泰等大师的杰出译本,就连鲁迅、郭沫若、巴金等名作家,为了让国人早日享受世界文明的成果,也曾身体力行埋头翻译,从而有效地提升了中国和世界之间的对话能力。即便在今天,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中,也有百分之三四十来自于翻译——这些都足可看出翻译之于中国人心灵的塑造,有着非凡的意义。
然而,有专家指出,近年来,翻译队伍断层、翻译质量下滑、译本粗制滥造等问题,在国内出版界日渐严重,尤其是一些引进的畅销书,为求效益,几乎都是快速译介的产物,翻译质量根本无从谈起。匆忙导致错误百出,随意造成语言粗糙,再加上翻译的专业精神得不到必要的倡扬,优美、准确的译本在市场上势必越来越少,一统天下的往往是那些翻译新手的“急就章”——这种趋向,一旦和中国文化界的某种粗鄙之风合流,很可能会成为新的文明肿瘤,祸害人心。
任何的文明,都是靠语言来传承的,而语言正是翻译的灵魂。在翻译上,假如没有优美、准确的语言表达,不仅原著的精华将受糟蹋,就连汉语的神髓也会遭损。因此,翻译质量的好坏,既关乎一代人的文化营养,也关乎汉语的命运和中国文化建设的整体质量。要提升翻译质量,就得在国人心中重建一种汉语的尊严感。只有了解了母语神韵的有识之士,才可能翻译出好的作品,应用语言的能力,如香港的董桥所言,必须兼具学、识、情,三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得“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公众若对语言的粗糙、表达的衰退都置若罔闻,随之而来的,必定是灵魂的粗糙和心灵的败落。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局面,一方面,国家得花代价培养翻译专家,塑造翻译品牌,建立良好的翻译出版机制;另一方面,也得培养公众对母语的感情,提升全民的汉语水平,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辨别何为优雅、准确的汉语,从而在遴选读物上不致盲从和跟风——惟有这样,那些粗制滥造的译本才会真正退出市场,国人才能重获优美语言的滋养,母语的尊严才有望重建。更多无锡翻译公司信息,请关注http://www.wuxiab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