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既然生态翻译具有某种解构性,那它的解构性特征又具体体现在何处呢?一种基于生态逻辑的翻译之所以具有解构性,其原因在于它又不同于生态写作那样,仅仅依赖于作家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钟爱,它所考虑的是另一种形式的生态意识:文本内在的生态结构,也即这种内在结构如同自然界的生态结构一样,也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
翻译既然是一种再现性写作或改写,那么它在很大程度上便受制于这一文:内在的生态结构。译者只具有相对的创造性,而有绝对的创造性:他/她切不可像创作那样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译者时刻要考虑到,自已是在用:一种语言再现给定的原文,就好比戴着镣铐在舞,他的任务就是如何把舞跳得更好,以满足观,(读者)的欣赏(阅读)。
因此他的阅读和理解都必须从原文出发,再现原文时也应该根据原文内容和结构进行有限的创造,也即基于原文形式结构的创造,而非深入内容意义的创造。当然,:些基于原文形式结构的创造也会导致意义的变但这种远离原文的根本性变化并不是常见的,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带有主观意识的译者的能动性作用。可以说,这种对译者作用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便消解了文学创作的那种“人本主义”意识,在这里,若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翻译所要求的是一种“人本主义”和“文本主义”意识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所体现的就是文本内在的生态结构。更多宜兴翻译公司信息,请关注http://www.wuxiabc.com/
|